開論前言
近幾年,在儀器行業,不管是賣儀器,耗材,試劑,還是維修服務等,幾乎所有同行都在吐槽行業競爭激烈,利潤越來越低。
我自己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,曾經不斷追求業務規模擴大,代理更多的產品,覆蓋更大的區域和客戶。
結果發現業務雖然持續增長,利潤卻出現下滑了,會出現干得活越來越多,各個團隊頻繁加班,大家很辛苦,然而賺的錢卻越來越少。
照著這樣去發展,儀器行業還有希望嗎?
盲目擴大規模是不可取也無法持續的,追求銷售人均利潤的增長才是有意義的!
到底怎么提高利潤呢?一二十年前的行業利潤是什么樣的呢?
第 一階段在二十年前,我剛入行時,很多色譜耗材廠家都沒有進入中國,大多采用全 國總代或者一 級代理的模式,那時儀器廠家也大概如此!
當時中國的色譜耗材市場規模很小,一個前輩告訴我,整個內地的市場比臺灣大不了多少,整個大中華區比韓國市場略大。這時耗材同行不多,競爭也很小,信息閉塞,應該算賣方市場,客戶能買到貨就不錯了,對產品的價格和品質并不太挑剔,所以那時的代理商和國內廠家都活的挺滋潤的。
比如安譜,菲羅門,德祥這些代理商,又或者依利特,迪馬,蘭化所這些廠家。不需要具備太強的營銷能力,也不需要太強的產品性能,時勢造英雄,因為那時缺銷售網絡和低價產品,剛好你有,那你自然就發展起來了!
第 二階段大概在十年前左右,中國市場快速發展,綠百草這樣的第 二批代理商出現,生產廠家也誕生了艾杰爾,賽分,這些海歸創業的廠家,各國外廠家開始重視耗材市場,比如Thermo和島津的耗材團隊建立,增加代理商,Waters和*******除了直銷外,都擴大了代理商隊伍!
這時互聯網已經拉近了買賣雙方間的距離,行業內的競爭開始加大,一些經銷商和廠家雨后春筍一樣誕生,不過因為市場快速發展,大家都還能分一杯羹,這時的利潤相比第 一階段時下降了不少,不過大家都在忙著跑馬圈地,業績的增長掩蓋了利潤率的下降。
第三階段是zui近五年左右,一些國外二線品牌進入中國成立公司,比如飛諾美、Kromasil、GL、ACE等,開始變獨 家代理為多個一 級代理,加大控制了市場,也加大了競爭。還有很多不知名的三四線品牌也通過授權代理進入中國。
在這個階段,廠家,代理商,經銷商的數量不斷增加,市場變得扁平化,競爭非常激烈,原來的銷售套路好像都不靈了,展會沒什么客戶去,研討會也邀請不了多少客戶,促銷客戶也不感冒,想靠幾個老客戶現在采購流程也越來越透明化了。
而且因為中美貿易戰,新冠疫情等影響,大家普遍對未來行情產生了悲觀情緒,利潤是不是會持續走低?
都只有幾個點的利潤了,再降的話是不是要轉行?該怎么辦了?有什么對策嗎?
1、大 品牌利潤不行,是否可以做一些利潤高的小品牌?
2、把業務拓展到其他競爭小的行業或者區域,形成局部壟斷?
3、自己轉行生產,或者找廠家貼牌?